所有教堂

St. Aloysiuskerk

历史和建筑

已关闭.

历史

瓦尔克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些不回避现代建筑业成就的建筑师之一,他们在设计中,尤其是在教堂和其他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力求与建筑的原型相联系。毕竟,他们也希望将当代建筑现代化,并摆脱十九世纪的历史化设计,但与新客观主义的同行不同,他们认为教堂和其他公共建筑应该提供安全感和亲切感。为此,瓦尔克也寻求建筑的原型,并将其以一种风格化、近乎抽象的形式运用到他那些宏伟的教堂建筑中。

材料的使用也证明了这种观点:地基由钢筋混凝土制成,高圆顶实际上是铁骨架结构,而墙壁和拱顶则由最高质量的干净砖石制成。

教堂竣工后,艺术家威廉·维格曼斯(Willem Wiegmans,1892-1942)立即受委托绘制壁画(包括唱诗班席后墙和教堂墙壁上的十字架苦路),并在彩色玻璃窗上描绘圣阿洛伊修斯的生平故事。他具象而抽象的表达方式与建筑设计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连贯的“整体艺术”。

阿洛伊修斯教堂于1924年投入使用。教堂内部的壁画、雕像和彩色玻璃窗均由威廉·维格曼斯(Willem Wiegmans,1892-1942)设计。这座教堂被称为“人民教堂”。在这种类型的教堂中,建筑和装饰旨在为信徒提供最佳且平等的祭坛视野。教堂的六边形平面布局也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20世纪60年代)后,圣坛进行了改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由于威廉敏娜公园附近的哈特教堂(H. Hartkerk)、比尔特街的圣赫特鲁迪斯教堂(OL Vrouw ten Hemelopneming)和阿玛利亚街的圣赫特鲁迪斯教堂(St. Gertrudis)的关闭,许多珍贵文物在阿洛伊修斯教堂找到了新的归宿。这本小册子简要介绍了教堂内的装饰和藏品。

内部的

教堂内部,正面有四尊由威廉·威格曼斯设计的雕像。圣阿洛伊修斯雕像旁边,分别有耶稣圣心、圣若瑟和圣依纳爵的雕像。十四处苦路也出自威格曼斯之手。

车站色彩鲜艳,线条时尚。这些颜色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十字架的绿色象征着希望,基督的白色象征着纯洁,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紫色象征着忏悔。

靠近圣母像和众多蜡烛的雕像,来自哈特教堂(H.Hartkerk),是同样来自这座教堂的奥古斯丁钟(Augustinusklok),以当时的牧师兼院长奥古斯丁·维格林克(Augustinus Wiegerink)的名字命名。这座钟由珀蒂和弗里森于1949年铸造,重达485公斤,对于圣阿洛伊修斯教堂(Aloysiuskerk)的塔楼来说过于沉重。

教堂及其毗邻的安东尼教堂拥有大量的彩色玻璃窗,同样由威廉·维格曼斯制作。教堂的玻璃窗描绘了圣阿洛伊修斯(教堂的主保圣人)的生平场景,与《马太福音》中的八福相关。每扇玻璃窗由两扇描绘阿洛伊修斯的正面形象(始终面向祭坛)和一扇描绘圣经中“反面形象”(背对祭坛)的反面形象组成。维格曼斯在玻璃窗顶部添加了象征符号,例如象征短暂的草和象征喜悦的番红花。

这些窗户以其宏伟壮丽、风格独特的形式语言为特色,其造型纤细紧凑,色彩区域均匀,其灵感源自中世纪艺术。安东尼教堂的窗户描绘了圣安东尼的生平。

教堂正面右侧的洗礼盆是耶稣会的礼物。教堂正面左侧是精美的圣餐凳的一部分,它源自18世纪比尔特斯特拉特教堂的前身。

20世纪60年代末,阿洛伊修斯教堂的圣坛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一座由乌得勒支金匠范·鲁斯马伦兄弟设计的带有安博(anbo)的新祭坛被安置在教堂正前方的中央,而从比尔特斯特拉特教堂借来的梅尔(Meere)管风琴则被安置在后殿的后方。

该管风琴是一座国家纪念碑,由乌得勒支管风琴制造商亚伯拉罕·梅尔 (Abraham Meere,1761-1841) 于 1810 年建造。

在圣坛中,圣体龛旁的圣灯和圣台上的十字架格外引人注目。十字架来自比尔特斯特拉特教堂,由一位教区居民于1873年圣诞节捐赠。

圣坛旁边是安东尼小堂,其左前方设有洗礼盆,由乌得勒支金匠扬·努瓦永(1918-1982)制作。这洗礼盆最初位于前圣安东尼医院的小堂中,后来通过比尔特街教堂迁至此处。

教堂祭坛后方是一幅同样出自维格曼斯之手的马赛克作品,采用意大利玻璃制成,描绘的是圣安东尼。其特点是光影交织,栩栩如生。